關於「泰國」,或許仍然有些台灣人的思想停留在「落後」兩字,但只要願意張開眼睛,相信許多人已經對「泰國」的進步感到好奇,而這幾年,泰國的廣告在因為有人翻譯的緣故,漸漸為人所知,而就算沒有翻譯,有些泰國廣告甚至看不懂字幕也能使人「發笑」。
擅長翻譯泰國廣告的清邁象時常因為特別爆笑、感人的泰國廣告在社群上受到許多人的轉發,而廣告同業看了常說:「天阿,這廣告究竟提案是怎麼過的?客戶怎麼會買單啊?」,而一般網友們則是對泰國廣告的內容為之動容,這麼說可能有點「誇大」,但確實許多人轉發時,都會在動態上以「太爆笑了吧!」、「這支廣告有洋蔥」來形容泰國廣告,而另一方面,單就「廣告」而言,能使愈來愈聰明的網友們願意轉發、分享,想必是內容「非常不廣告」又或者是「特色鮮明」讓人不得不與網路上的朋友們分享,就怕有誰遺漏了如此精彩的作品。
舉例而言,下列這支廣告,讓我印象深刻,自己特別喜歡:
「分別」這種講到爛的議題,泰國廣告不免俗地也會想拿來操作,但這支廣告就我個人看來,有個原因使它必定深植人心:融入當地庶民日常。相信不需要去過泰國太多次,就會莫名對這些「路邊攤」上癮(雖然泰國政府已經在清除這些街邊攤販,希望攤販能集中在某些區域,而不是像從前一般,在天橋或是BTS出口旁、甚至是小巷子都有琳瑯滿目的攤販供「食客」們挑選)。因此,這樣的廣告有深刻的「日常感」,特別能勾動一般人的情緒。
烤肉攤、愛情,打動平民百姓,這不就是這支廣告的主打商品最重要的TA(目標受眾)嗎?比起那些漂漂亮亮的廣告,或許還需要回歸「真正有內容」的廣告,才能真正的收服人心。雖然沒有此商品後續販賣的數據,但因為本篇文章也不是要討論泰國如何行銷,而是旨在討論泰國令人耳目一新的「社群」張力,而社群上的內容當然也包含「廣告」。
而我想,為什麼泰國廣告還能如此有「彈性」,除了客戶腦子很清楚(?)不會逼著代理商在廣告開始便瘋狂置入「自家產品」或「自家LOGO」外,或許是不避諱用「平凡」的人事物創造豐富的故事內容才是真正成功的主因,在我看來,成功的廣告大略不脫下列兩種方向:
- 廣告內容使人「嚮往」進而想要「成為廣告中的模樣」:這個方式相信大家不陌生,而這種廣告類型通常會請一個代言人,這個代言人通常會是世俗眼光的「完美」模樣,就是因為完美,所以讓人起而嚮往,這種強烈的「崇拜感」將能刺激人的購買慾望,讓人拼了命也想成為廣告裡代言人所代表的模樣。
- 廣告內容讓人產生強烈的「共感」:先不說別的,多半的人都知道自己生來「並不完美」,因此,能在廣告中看到的人物通常是「一般人」較無法成為的模樣,然而,若廣告內的主角經歷的事情和正在收看的你有強烈的「相似感」呢?那麼比起代言人的完美,或許這種類型更能讓人輕易地將廣告中的人物看作自己的投射。小人物闖天下的故事,近幾年也開始受到歡迎,大家開始不相信所謂的「名人效應」、「名人推薦」,有些人甚至會覺得「名人都是收錢辦事」諸如此類的評論開始出現,因此「素人」搭配「強力的故事腳本」也能創造非常熱烈的評論。
或許,泰國廣告在使用「代言人」上頭也不落人後,就拿BTS站內的廣告來說,除了常見的車廂內、或是站內outdoor看版等,甚至連等車時的每道閘門上都可以有廣告(台灣好歹也是好幾個閘門區域上方需要抬頭才有一個小電視),而這些廣告版位,常常也是充滿那些「完美代言人」的頭像,每個都是皮膚白皙,笑起來唇紅齒白。但就如同上述那支令我印象深刻的廣告,回到這種「動態」的廣告,較常能夠以庶民的生活角度切入,讓人看得心癢癢,一不小心就手滑分享至社群圈。
簡言之,同樣是談「愛」,泰國究竟是如何創造與「烤肉攤」之間的聯想?我至今還是深感佩服啊。
果然,「高手在民間」,而好的故事也存在於「日常」。